top of page

一、探討色彩視認性

色彩本身具有機能性,在視覺傳達中比起造型能夠更快速的傳達訊息。其具有五種特性,分別是視認性、易讀性、識別性、注目性與記憶性。(詳見視覺傳達設計概論伍P.71)人類在接觸不熟悉的事物時,會下意識的將對象物之判定取決於表象的第一印象,而印象本身即為一種信息數據,為了解色彩在過去經驗的前提下之直覺辨識,亦即探討顏色是否會改變觀者對於對象物的視覺認知,因此,嘗試將大眾較為熟悉且色調明顯容易辨認的作品進行色彩轉換,驗證當色彩有色差是否能夠辨識出原圖像。

《The Starry Night》Vincent Van Gogh

《The Scream ( The Cry )》Edvard Munch

請嘗試分辨原圖,將滑鼠移置圖片上方可見解答〈鼠標備註〉

二、視覺動物優先感知色彩

類似於平面設計師所使用視覺共感,CIS品牌的形象化,用圖像記憶讓人深刻印象,藝術作品亦同。藝術作品主要配色深植人心(這裡排除畫家慣用色的

問題),所以人們通常可以一眼辨識出其名。代入時事品牌LOGO的辨識:人類的記憶印象極有可能不存在細節,因此當人們要嘗試繪製或辨識出習以為常的事物時,會發現出現無法精準重現的狀態。

請嘗試分辨品牌標誌,將滑鼠移置LOGO上方可見解答〈鼠標備註〉

McDonald's

Apple Inc.

Carrefour

Adidas

7-Eleven

三、作品的藝術圖騰化「藝術之眼」,轉換後的色彩瞳孔。

         嘗試探究轉換後的色彩瞳孔,觀者是否可以經由觀看藝術之眼,連結到腦內認知,聯想到原藝術作品。首先嘗試以藝術史中經典名畫作為示意,延續探討視認性,探究觀者是否可以經由觀看圖騰化的成品,聯想到原畫作。

 

        前述兩點可得知觀者會優先關注色彩,因此嘗試主要以色彩為主的圖騰呈現,經由色彩聯想引導知覺傳達對觀者影響。藝術之眼帶入新印象派之點描藝術手法並置混和又稱作「空間混和」的特點,將不同原色相疊而不調和,經由觀看者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作用,呈現出視覺上的色彩混和,藉由視覺印象,探討大眾對於古典藝術的認知。藝術圖騰如果完全採用點描派的方式的呈現,視覺上會不好銜接,所以在色彩的並置混和上,會改以色塊組合呈現或是延續畫家之筆觸走向。

 

        整體發想來自於台北市立美術館2015年的展覽《愛麗絲的兔子洞》參展藝術家陳怡潔以〈連合島〉另類的形象記憶,用色彩在印象的意識創作將實體化的數位資訊、虛擬的視覺記憶以手繪的方式呈現,其創作主體為動漫等卡漫人物。藝術之眼的嘗試則以藝術史作為創作主體,以較為人所熟知的平面藝術作品進行轉化,構成具有符號性的視覺印象作品,藝術作品亦具有畫家/創作者的既定印象色,顏色在藝術作品的構成扮演極重要的腳色,可謂構成整體的藝術元素,而藝術圖藤則作為元素的變化式。以下為初步嘗試之作品,選擇以文森‧威廉‧梵谷的《星夜》(圖18)與愛德華‧孟克的《吶喊》(圖19)藝術作品作為瞳孔的演示,此嘗試並未加上擴增實境功能,目的是希望觀者能夠經由觀察、凝視圖像進行思考。

請嘗試藉由色彩聯想分辨原畫作,將滑鼠移置圖片上方可見解答〈鼠標備註〉

bottom of page